2014年3月26日 星期三

[第三組] 第六週課前心得

Dear all,

本週請大家在課前預習Ch. 5  康德主義,並且於星期三晚間12:00前張貼約200字的心得。
預習、po心得是為了讓大家先有概念、並且先思考過,以使得討論課的內容可以挖得更深、想得更多。希望大家本週都可以有更好的表現喔!

庭安

9 則留言:

  1. 人權,在康德的自由主義下,做善事不能有利益可圖,不可處於本能,應該處於責任,就好比說:如果一個店長沒有表上物品價錢,這是一位客人來買了一樣商品,店長原本可以為了自身利益賺多客人一些,但是考慮到可能被外面的人知道店長的為人而敗壞名聲,所以店長決定以實際的價格賣給客人,但是這已經不符合康德的絕對規則,店長室處於對自己利益著想而以實際價格售賣,他是建立於非責任性的態度,出自於本能(本性,人一出生就具有的,就好比妒忌,羨慕),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哲學。要做好人但是心裡不能怕因為做不成好人。

    回覆刪除
  2. 這星期第五章的內容依然圍繞著自由主義,但這次我們所探討的是康德版注重人權有道德觀的自由主義。但康德對於自由的定義相當嚴苛,我們常認為能夠自己做選擇就是自由,但依照康德的觀點這是出於服從而非自由,令我感到十分特別。而且康德對於我們先前討論的「性交易合法化」的議題,是秉持反對的態度,他認為這樣的行為無異於將自己身體當作滿足胃口之物,貶低自我人格、自我物化。如同之前討論過的議題,並不是所有事物都可用價值衡量,自由是要考量道德、風俗、倫理的。

    回覆刪除
  3. 之前是討論自由至上主義,這一次我們要討論的是康德的自由主義,兩種自由主義的差別在於後者強調道德,因此有些人覺得康德的自由觀是較崇高的。康德認為要達到最高道德原則可以藉由發揮他所謂的「純粹實踐理性」,說過人是具有理性和自由的能力。他反對功利主義,以性、謊言、政治為例以批判之,因為一切以道德為主。康德理論有三種平行關係,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定然與假然律令,這些是我從來沒聽過的。總之康德心目中的理性應該就實踐理性吧!

    回覆刪除
  4. 第五章談論的是康德的自由主義,其中對於「道德的最高原則」提出了一些嶄新的想法,康德認為道德可以遵守「定然律令」和「假然律令」,一般人常常會把遵守「定然律令」的道德當作道德,但康德卻不這麼認為,因為這是有外在利益誘使人們做出符合道德的行為。店鋪老闆在販賣東西給不了解商品的顧客,之所以不哄抬價錢就是因為內心的崇高道德使然,抑或是不想讓顧客發現後造成自己的名譽受損?我覺得這跟道德本身的意義有關,是要人們毫無考慮的遵守還是有所選擇呢?

    回覆刪除
  5. 和自由至上主义比较,康德的自由观最独特的地方恐怕就是——自由并非自己想干嘛就干嘛,而是要能自律。我刚开始的理解是,人的各种欲望都只是自我的一部分,如果一个人被某一种欲望所控制,根本无法作出促进整体幸福的选择,那么他确实是不自由的,是被奴役的,例如吸毒上瘾者便是如此,他已经被毒瘾所控制。其它如各种物欲、肉欲等等也是如此。好的自我应该像一个民主国家一样,各种需求的呼声都能听到,最终选择是理性衡量的结果。

    回覆刪除
  6. 康德認為道德的價值並非由結果而定,而要看動機。所以助人為快樂之本的行善並非出於道德,因為你是為了自己快樂而行善,唯有出於義務的行善,才是真正符合康德意義下所謂的道德。最令人拍案
    叫絕的是,作者以向兇手說謊這案例來解釋康德的立場,康德認為任何時候都不應該說謊,縱使為救人緣故,也不該說謊。易言之,康德完全不接受有善意謊言的存在空間,縱使面對你講出實話會導致被害人被兇手殺掉的困境。我覺得這樣不能完全解釋道德在世人中的概念

    回覆刪除
  7. 康德似乎為前面我們討論的主義提出了很多滿完善的解釋,很難用推到極限的方式去打破他或是遇到兩難的狀況,其實原因就在他把做一件事情的動機單獨拉出來,去討論動機的對與錯,又對於對錯定出一個很明確的標準,一開始沒辦法用康德的標準去想事情,對我來說沒有那麼直觀因為我沒辦法把真正的動機分離出來,但透過他的舉例更能夠用他的邏輯去推事情。

    回覆刪除
  8. 截至目前為止,我覺得康德主義是我目前為止最認同的,他反對功利主義,他給我的感覺是比較體恤社會、人民,不站在利益上而犧牲掉任何事物。康德主義重於如果事情影響到了個人自由,而這影響的出發點到底合不合乎道德,而義務動機最具有道德價值,若行動是出於利己的動機,則這行動就沒有道德價值,如此它給了社會行為一個道德標準方向,真的讓我非常佩服。

    回覆刪除
  9. 康德對於道德的看法,意即實踐道德不應該被拿來當作其他事情的目的或工具,這點我非常同意。不過,對於實踐道德的動機,是界定在一個有點模糊的界線。我們很難做一件事情,只考慮到一個相當單純的動機,一定還會考慮到其他層面。例如說:我去撿地上的紙屑,因為我想要變成好學生。這樣子到底符不符合康德的道德呢?另外,有點相反於康德的道德理論,有時候又會思考的太多。例如:本來我認為撿紙屑是道德的,但是如果我去撿紙屑,別人會不會認為我是想表現得我很道德才去撿,因此覺得我很做作呢?這之間,真的很難去做取捨。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