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3日 星期五

[第二組] 第14週課後心得

之前學運時大家應該有在facebook看到這張圖
對於大學,傅斯年期許:『貢獻這所大學於宇宙之精神』,University這個自從拉丁文"universitas"意思為 "a whole"。

這個星期經過亞里斯多德哲學的討論後,請大家思考並回答:大學(University)的目的何在?

助教覺得這個問題很重要,希望大家這好好思考認真寫,加油!

13 則留言:

  1. 亞里斯多德的理論認為要討論正義之前,必須先討論正義的目的何在,這次我們要討論的是大學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從我的角度來看,我認為大學有幾個目的:1.如果不考慮念研究所,大學通常是學習路上最後一個階段,之前國中、高中的學習常常是為了下一個階段做準備,而大學則是進入職場前的最後一個學習的殿堂,因此我認為大學的目的包含為了就業做準備,而且大學也有很明顯的分系,如果大學是為了就業做準備,那我覺得教學部分就要包含許多專業訓練,除了學校對於專業科目要要求之外,學生自己也要對自己有相當水準的要求,或者是在大學期間多學習以後可能派的上用場的能力,例如說外語能力、溝通能力、交際能力、做事效率。 2.延伸第一點所說的,大學的功能包含培養交際、溝通能力,因此我認為大學內辦理許多活動、社團,如果學生願意積極參與,在大學的幾年內透過學習不斷溝通協調,大學生除了可以拓展人際外,還可以在未來職場上應用這些能力。 3.我認為大學的功能包含開拓視野、培養獨立思辨能力,台灣在國中、高中教育常常流於升學主義,學生比較少機會培養獨立思考,但是上了大學之後,學生課外之餘可以參加各種不同的活動,甚至是社會議題討論、社會運動,這些機會可以培養大學生對社會事件獨立的看法。 4.大學應該要有許多來自不同社會背景的人,就像前面幾點所說的,大學是可以學習溝通、協調、拓展視野的階段,如果學生的背景都是一樣的,我認為可以學到的東西很有限,因此大學的學生來源如果能夠更多元,這樣學生們還可以互相學習,從彼此的差異中學習到不一樣的視野,那就這點而言,我覺得學校有來自不同地區的僑生、交換學生或者是原住民都是讓大學生學習不同觀點的好機會。 5.我認為大學的功能還包含人文教育,也就是所謂的通識課,雖然有時候我們會認為通識課重要性不如專業科目,但事實上就我自己的經驗,有些課程的確可以學到很多,像是服裝、藝術、思辨能力、心理學,有些通識課的內容是一般生活中不太容易接觸到的,透過這些課的學習(當然也要學生有心學習),可以讓學生看到生活中不一樣的面向,更能夠拓展學習的廣度,我認為大學不應該只有專業領域的深,還應該適時包含不同領域的「廣」。
    以上是我認為大學的目的。

    回覆刪除
  2. 我認為大學的目的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認知自己希望成為什麼樣子的最後階段,例如做了工業設計師,以後就需要花多數的精神在藝術與設計的專業上,然而如果做了工程師,多數的心力會擺在工程的專業能力上,選擇了不同的領域,會讓一個人成為全然不同的人。不同領域的研究,生活上的壓力類型也不同,像設計師可能會需要煩惱江郎才盡的一天,醫生會煩惱醫療糾紛的風險,或是工時過長影響健康。另外,工作外的調配,家庭、休閒、人際關係等等隨著工作的不同也會不同。所以在美國的大學,要換個主修是件容易的事,因為他們認為大學教育目的很大的一塊是讓你找到自己是誰。

    除此之外,大學相較高中對於生活上的束縛減少了,有了較多自己的空間,所以有較大的空間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思考社會、教育、藝術、哲學、這些大學以前比較少花間鑽研的方面。同學從不同的地方來,來自不同的成長背景也能激發不同的思考方向,畢竟社會是由所有的人所組成的,大學以前,同學多是同地區的人,成長背景也較相近,大學大家來自各地,在一起相處和憶起共事的過程中會發現許多觀念上的矛盾,去刺激思考。

    回覆刪除
  3. 大學存在的目的是什麼?助教在課堂上說大學最初設立的目的,是為了收容那些成天思考艱難問題而無法賺錢自足的人,但隨著時代的變遷,我認為大學最主要的目的已經改變了,我覺得大學的目的在於創造一個小型的社會,讓學生可以在學校的保護之下,學習更加專精的知識與技術,以及接觸更多元的知識,並且在與人的相處之中社會化,使得學生能在踏入社會前先做好身心靈上的準備,以更加適應社會的運作,這樣一個小型的社會也保護了教授,學校可以提供各種人力、物資、資金等資源,讓他們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去進行研究。
    大學是為了學生和教授所設立的,不是為了行政人員,不是為了政府,也不是為了企業,所以大學內的公共事務不應該只由少部分行政人員所掌握,應該要讓學生及教授都有發表意見並納入考量的權利,政府及企業也不該滲透到校園內,政府不能把說明會改成政令宣導會來加以洗腦學生,企業也不該把大學視為培養它所需要的人才的搖籃,不該左右學生學習的方向,畢竟大學是學生及教授的,大學內部的所有方針都應該遵循這樣的目的。

    回覆刪除
  4. 大學在我的想法中,應該是一個學習專業知識的地方,雖然大家會說如果要學習專業知識的話為什麼不直接進職場就好了,這樣遲早都會學到阿!但是我覺得大學和職場不一樣的就是他是相對於社會單純的地方,算是一個中介站。如果不經過大學的專業學習就直接進職場的話,我想應該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試誤學習,這樣不僅會浪費社會資源,也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風險。在大學裡面相較起來比較沒有壓力,也有比較多容許犯錯的空間,先在大學學習到一定的程度後再進職場,我覺得這樣比較保險。如果以亞里士多德的想法來討論之前說的原住民可不可以加分入大學的話,我覺得以上面所說得當作是大學創立的目標的話,我覺得亞里士多德應該會不贊成讓原住民加分,因為大學裡面多了幾個原住民,並不能夠讓我們學習到更多專業知識。我們之前提的矯正過去的歷史錯誤、幫助處在偏遠鄉鎮沒有良好教育品質的原住民可以有更多機會接觸教育,這幾點在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就站不住腳。於是我又想了一下,大學是不是有別於學習專業知識以外的目的,我覺得就是和各式各樣的人互動、模擬實際社會吧?畢竟大學和高中在知識學習之外,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會聚了各地、各高中不同的人,在這樣的環境裡面我們可以學習到如何和別人交流、衝突,如何在與各種人的互動中管理時間,我覺得這是大學另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如果原住民因為教育資源比較少而在大學缺席的話,我想這個這種碰撞交流的目的就實踐的不好了。

    回覆刪除
  5. 我認為大學在最一開始應該是一個讓人可以全心全意把心思投入到感興趣議題的地方,從中古世紀研究神學到現代各地大學林立研究的方向也十分多元,但我認為在學術知識的給予和研究之外,社會化是目前大學很重要的功能之一,從社團、個人生活的獨立到人人都能發表自己的言論,我想自由分配自己的時間、彈性的選課方式在在都是在強調大學是一個自己作主的地方,但自由是大學的優點卻往往也是大學的缺點,例如社團間的衝突、學生有時的大膽作為或發言,也容易讓社會對大學生冠上一個黑標籤: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我想從正面的角度來看大學,大學可以給社會注入新鮮的力量,像是之前學運中大學所扮演支持的角色,再者我認為大學中思想自由的保障是不可被剝奪的,如何正確利用大學的多元功能,帶給社會正面的價值我想是政府、教授以及學生們共同的責任。

    回覆刪除
  6. 現代的大學是建立於康德所提出的:「大學是一個學術共同體,它的品性是獨立追求真理和學術自由。」但慢慢地因為時代的變遷,我們不只是追求學術的真理,很多不同範疇的學科可以融合自成新一個學科,例:經濟物理學,聽起來會覺得很奇怪,其實是因為現代金融上都變成一堆又一堆的數學公式,在保險,金融上有很大的作用,而物理家的作用就運用一些物理公式去融入公式中變成更複雜,但有更大獲利空間的金融產品。所以我個人會覺得在大學應該要實現人的精神全面發展的整體性,之後在個人可以適應社會的生活,原因在於現在的中學只是一直在訓練我們變成一個讀書的工具,沒有很好的空間去想像自己的想法,在大學就可以很好的表現出來,但同時也要擁有一些在社會上求生的工具,把在大學學習的東西能夠好好運用。不然如果在研究的過程中半途而廢,只擁有一項之長是沒有能力生存在社會上。因此大學也是一個很好的空間讓教授們,同學們在學校所提供的資源全心全意去追求學術上所未知的領域。

    回覆刪除
  7. 許惠棻
    大學在學術上的目的依科系而有不同,醫學,法學,商學院應該是為了培育專業人才,跟社會科學,文學院不同。像哲學與歷史,說不上可以用在什麼地方,但是它是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的文明體現,沒有了歷史跟哲學,人類就會忘了自己的來歷,所以我覺得大學存在的目的有一部分是為了保留重要的知識,而保留他的方式就是不斷有人學習跟研究。像中世紀的大學一樣,法學跟神學可能對當時的人來說不如種田跟從商,但是介由大學的存在能有保留知識跟推進文明的效果。
    除了學術跟專業之外的話,我認為它有想要同時建立理性思維的意思。自高中以來,教授者及學者只有單方面知識上的傳授,但在大學想要建立思考方式,像是邏輯、社會、科學方法論、哲學等等的或者是作報告研究,都是在培養獨立思考。
    除了思考開始獨立之外,當人進入了大學,在社會的各方面也開始脫離各種依賴成為一個獨立個體,行為獨立自由,當然後果也是自行負責不再牽連他人,就例如自由選課以及是否要翹課,選擇權已在我們掌中,只是我們要為我們任何決定承受各自的後果。在法律上,我們也會邁入完全行為能力人以及完全責任能力人,全權負責自己的行為。進入大學,代表著不再是依賴的小孩,而是一個個獨立個體。

    回覆刪除
  8. 就像助教所說的,大學的存在是要追求最高深的學問。他提供了一個大家一起研究高深學問的場所。我覺得大學跟高中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大學在研究學問的時候,多了很多的討論,由高中的「找到一個問題的答案」變成「這個問題有多少種解決方式」,其實光這樣的轉變,已經讓學生有很多自主思考的空間。或許古早古早以前的大學,是一群學生的自治組織,或許還不一定定義為學生,一群知識分子們,為了一同討論學問而創造出來的地方。其實現在這個場所,大學,仍舊維持著追求學問的意義而存在。
    或許現今的大學多了不一樣的東西,有社團,有一群人之間的活動,有類似聯誼的東西,但其實還是不改變他的本質。每個人進大學都是為了追求學問,這也是現今大學還留著的主因。當然有很多人進了大學之後也遺忘了自己的本質。我覺得確實,每個大學生都該注意自己是不是正做著大學生應該做的事情,是否違背了本質,是否遺忘了自己的初衷。
    上次講到一點我覺得也很重要,既然大學最一開始是屬於學生的自治團體,那當然大學的主體當然是以學生為主。但是我覺得,在這個學校裡,其實不只學生重要,老師也很重要,既然大學生是本著學習的精神來上課,那老師就是不可或缺的,(雖然假如沒有學生那也不會有老師),但這就是蛋生雞,雞生蛋的道理,並沒有哪一個是可以缺少,或是不重要的。因此學生對老師要有基本的尊重,而這之間的界線也就是要有那些法規的原因,界定一個明確應該遵守的範疇,不管事for老師或學生,而為了貫徹這些才有這些行政人員的出現。所以我覺得每個人與每個人之間還是要有基本的尊重,就像在一個普通的團體裡這是必要的。

    回覆刪除
  9. 大學的目的是甚麼?對每個人都不盡相同,有些人甚至根本沒有目的,不過那可能也算是種目的,如果單純依對社會貢獻的程度來判別,那可能僅有一部份人是達到這個目的的,甚至還可能是所有大學生中的少數人,也就是單就前述之目的大學可能發揮不了太大的效用。
    對我來說,在這之前我沒想過大學的目的是甚麼,就連填指考完志願的時候都沒想過,甚至可以講說再決定報考學測或指考前都沒思考過這麼問題---大學的目的是甚麼?要不要念大學?...我相信大多數人跟我一樣根本沒思考過就決定要考大學,考完大學再決定有走甚麼科系,我思考是甚麼引導我有這樣的行為,我覺得是現今社會根本不在乎大學的目的,只在乎你有這樣的文憑,似乎踏入社會的基本條件就是要等同大學畢業證書的通行證。
    然而大學目的到底是甚麼呢?我覺得可以從大學與大學之前的教育的差異來著手,高中以下的教育是通才教育,並沒有明顯的分門別類,而大學則是有科系之分,大學讓你免除你想要專精的科目以外的學習知識所耗的時間,所以你有更多的時間專某一科,甚至還有時間可以選你喜歡的通識課程,事實上應該是成就一個人最精華的開始,為甚麼這樣說,因為在高中以下的學術並不強調差異性,你學到的她學到的基本上大同小異,而大學教育就是讓你之所以為你而不是其他人,但這是在理想狀態下,現實條件是你需要一個有多元資源的環境讓你找到自己的專長或興趣,需要一個有趣或具吸引力的教學方法讓你願意修這堂課,需要你自己本身也願意花心力在培養自己上面...等很多條件。所以我覺得能達成這些條件而達到大學目的的人會是在少數,光看陽明大學僅有的八個科系以及少量的通識課,就連第一個條件也達不到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