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針對第七章內容,助教在討論時提出原住民加分的例子讓大家討論,其實討論到後來的確有點流於一些特定例子,但是可能就是實際體會到這些例子,讓我覺得目前的原住民加分制是有爭議的,根據羅爾斯提出的想法,他會認為這樣加分沒有疑問,因為這是為了彌補歷史錯誤、解決族群間本身條件的不平等,或是增加學習環境的多樣性,如果是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對於原住民加分是可以理解的,不過也可以這麼思考,當初加分制度的設定,是由於原住民受教機會比較少,或者是社會歧視、交通不便,使他們無法獲得社會地位的攀升,而給他們優待條件,希望他們能在獲得成就之後回到部落裡服務,提升整體原住民的生活品質,可是目前台灣的情況已經有所改變,原先可能生活條件比較差的原住民,有些已經像我們一般的生活方式,住在大城市、工作,甚至有些生活比較好的原住民小孩還可以念好學校,整體來說這些生活方式的原住民跟我們的條件是一樣的,那這樣的情況下加分是否公平?生活條件差不多、也付出一樣的努力程度,卻可以在最後考試成績出來時因為加分而到比較好的學校,目前台灣原住民加分加到25%,我認為不完全公平,可以因為加分而到好學校的原住民,主要還是和我們生活方式一樣的,真正那種住在偏遠地方,或是過著邊緣人生活的原住民,並無法真正獲得幫助,因為能幫忙的很有限,跟我們一樣的原住民,他們即使獲得成就也不一定會回到部落裡服務,因為在都市生活久了很可能缺少了身分的歸屬感,與其回到機會少的部落裡,還不如留在繁華的地區,更何況以現今台灣的原住民加分制度來看,有漏洞可以鑽,父母只要有一方是原住民就可以加分或是通過原住民語言、文化相關考試,但門檻很低、只要惡補幾個月就能通過,這樣看來也是有些爭議,助教後來也有提出,如果每個原住民都為了有比較好的機會而放棄原先的生活模式或文化,這樣文化是無法保留的,但是就算有了加分制,想離開部落的還是會離開,留下一些不願離開甚至是無法離開的,結果還是一樣,而且這也讓我想到我之前去參觀原住民的表演,我原先以為各族的表演者都會真的是該族的人,但是大家後來都發現很多歌舞都是同一群人表演,直接一點說,他們是為了表演而表演,不一定是徹底瞭解這些表演的意義,現代化下的原住民真的會有心認同原有的文化嗎?認同和保存是從心底產生的,並不是因為加分就能夠解決,當然不應該推翻整個制度,但我覺得這個制度需要幫忙到真正需要幫助的人,例如說將原住民考試門檻設高一些,或是考慮實際經濟情況,這樣會比較理想。
原住民加分的問題主要是現在許多的原住民已經漢化,所以享有的資源並不比漢人多,更何況如果要論資源分配的話,許多的漢人也住在偏鄉地區,所以很難用民族去區分資源分配問題。但我認為,原住民主要是針對在部落裡的青年,因為文化的差異,在漢人較擅長的考試上能享有優惠。然而因為現在制度的不完備,以至於只要又原住民血統隨隨便便就能通過考試,所以最重要的是做出一套完善的檢定機制去分辨擁有部落文化與漢化的原住民。
這次上課主要討論原住民考試加分的制度,我在上這堂課之前就有點反對這個制度,覺得這個制度很沒道理,除了同學提到的,有些原住民其實和我們過著一樣的生活,憑甚麼就因為他們是原住民就可以加分,還有我覺得考試加分並不能解決某些原住民,因為住在偏遠山區,資源短缺的問題,加分並不能改善偏遠地區的教育環境,而且住在山區的平地人也有資源短缺的問題,不應該只有原住民被加分,還有,我覺得考試的目的在於區分學生的能力和興趣,就能力來說,如果讓原住民加分,進入比他的程度高出許多的學校,就算資源變多了,他就真的能跟上其他程度比他好的同學嗎?再加上其他同學提出的問題,我覺得這個制度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我贊成原住民在入學測驗的時候加分,因為我認為大學不只是一個由成績取決的地方,大學應該是來自各地不同的人彼此碰撞、激發的殿堂,如果只單一的由一個族群掌握高知識領域的話,這是有點危險的,因為太過相同的人在一起很容易會被周遭的環境影響認為一件事情本應如此沒有什麼轉圜餘地,而這些高等教育出來後的人自然也容易成為社會上的較高階層的人士,如果這些高階層或是說統領階層的人都有這種想法的話,我認為這會讓不管是政治還是經濟都思考僵化。另外如果站在羅爾斯的無知之幕之後的話,應該也是會做這種選擇吧,不管是課本上所說的解決過去歷史上的錯誤還是促進多元化我認為都有站的住腳的部分,但是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因為站在無知之幕之後,我不知道我是原住民還是平地人,如果我因為自己家裡住在偏鄉,得不到好的教育,而只能世代做著差不多的工作,沒有能力做任何改變的話,我認為這是非常不公平的,所以大家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原住民可以加分的原因。也許會有人說其實現在有很多原住民都已經住在都市受到跟我們差不多的教育,憑什麼他們可以加分?其實我是很認同這個觀點的,但是我覺得不應該因為這些少數人就取消加分,這是現行制度上的一些缺陷,並不是做這件事情本質上的錯誤,我們該做的事情應該是思考如何才能真真找出需要幫助的原住民,而不是討論到支微末結的現狀部分。
關於原住民是否加分的這個議題,在閱讀完這周預習的部分後,我對其中討論出的三點很有想法,就是這樣的加分背後所隱含的目的為何呢?是為了要符合羅爾斯主義的無知之幕所需要的優惠待遇,還是為了補償歷史所造成的傷害,抑或是從大學設立的目的來挑選錄取學生的特質?我想從過去我升學的經驗上告訴我,弱勢族群的加分是對其他一般生來說有不公平的地方,但或許成績並非真的是決定一切的依據,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加分便有其正當性了,我贊同弱勢族群所受到的教育比較少因而需要在成績上做出一點調整,就好像今天在打一場球賽有時也會有一些讓分的制度,我想這種做法是最直接的辦法,比起從教育層面來改正不公平的現象這麼做應該是最快也最有效的方法吧,換個角度想,如果我們只把這些有加分的同學放在一起比較而不和正常人一起比呢?這或許就牽涉到了保障名額的概念,總之我認為這麼做勢必會排擠到一些原本努力有機會進入好學校的普通生,而加分在其他角度來看可能也隱含了某種程度上的歧視,所以我想加分制度是有其存在的必要,但加分的條件為何則須考量到是否有達到加分其背後的目的性以及正當性,像是設立一定的加分門檻或是準確的衡量教育上的落差所反映出的加分比例,才能真正體現出考試加分所要達成的正義吧!
原先,我的立場是持反對的立場,因為我認為那些住在都市擁有良好物質生活的原住民可以鑽制度的漏洞得到與弱勢原住民相同的補助、加分,對非原住民族的學生是不公平的。但在討論中,我聽到一句很重要的話:鑽漏洞是制度上的問題,而不能因為這個問題而將整個制度、想法全盤否認。讓我想到,原先這個政策的出發理念是善的,為了讓在偏遠地區的原住民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資源。而且在原住民的文化、價值觀中,其實不包含考試競爭升學這塊,這觀念其實是緣於漢人社會長久累積下來的文化。若是要原住民和漢人比,原住民或許就會成為弱勢的族群,無法得到較優良的教育資源。因此,靠著加分讓原住民可以接觸品質較精良的教育這個理念,我是認同的。但是,在制度上,加分的比例似乎過了頭,而且更得利的或許是生活在都市,擁有正常的物質生活、接受普通教育、只擁有淺薄原住民意識歸屬的原住民學生。得利之後,仍舊還是過著一如往常的生活,原住民的身分似乎只是成為他們擁有多於權益的利器而已。而住在偏遠地方、教育資源不足的原住民,有可能會因為一下子跳到過於都市化的教育而嚴重的適應不良,因為畢竟他們的文化不包含同儕的學業競爭,造成龐大的心理的壓力也是有可能的。所以我的立場是認同這個制度的理念,卻不認同這個制度的機制,這個制度不是用來讓人可以鑽漏洞或者遊走在邊緣得利,而是能真正幫助到目標的。
原住民該加分嗎?這個問題不夠專精我無法很片面的回答,這需要分很好幾點去討論。書上有提到為了要促進多元的學習環境,可是原住民的加入真的能促進多元嗎?我的意思是指有很多跟我們受一樣的教育,在一樣的環境成長,這些原住民其實跟我們也差不多,促進多元者這點恐怕就不適那麼有說服力。為了彌補歷史錯誤嗎?這點還蠻合理的,但我們一直彌補要彌補到甚麼時候呢?彌補歷史錯誤的原意應該是指當初我們剝奪了原住民的一些資源,讓他們無法好好的學習或發展更好的環境,而如今有些原住民的生活環境甚至比多數非原住民還好了,那這樣的原住民還可以加分嗎?而且用比較單純的想法是當初我們剝奪了他們一些,所以我們欠他們一些,那一直還總有一天可以還完吧?難不成要一直還下去嗎?我們給原住民的幫助並不是只在於對個人的幫助,應該是對整個族群有所幫助,我讓這個人加分到好學校好了,那他就會對整體原住民的環境有所助益嗎?還是說幾個人考上好學校就代表整體原住民是發展得更好的嗎?這探討的有點多,至少我覺得應該要區分跟我們差不多的原住民跟在部落環境成長的原住民來取決加分條件,當然我是覺得後者比較有加分的需要,像是有些原住民的加分條件是要能說母語,這點我就覺得不錯,至少可以部分確定他是在原住民文化或環境下成長的,而不適只靠血緣就可加分,也可以加其他條件像是出社會後要回部落服務兩年之類的,確保真能對原住民整體環境有所助益的。
這次針對第七章內容,助教在討論時提出原住民加分的例子讓大家討論,其實討論到後來的確有點流於一些特定例子,但是可能就是實際體會到這些例子,讓我覺得目前的原住民加分制是有爭議的,根據羅爾斯提出的想法,他會認為這樣加分沒有疑問,因為這是為了彌補歷史錯誤、解決族群間本身條件的不平等,或是增加學習環境的多樣性,如果是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對於原住民加分是可以理解的,不過也可以這麼思考,當初加分制度的設定,是由於原住民受教機會比較少,或者是社會歧視、交通不便,使他們無法獲得社會地位的攀升,而給他們優待條件,希望他們能在獲得成就之後回到部落裡服務,提升整體原住民的生活品質,可是目前台灣的情況已經有所改變,原先可能生活條件比較差的原住民,有些已經像我們一般的生活方式,住在大城市、工作,甚至有些生活比較好的原住民小孩還可以念好學校,整體來說這些生活方式的原住民跟我們的條件是一樣的,那這樣的情況下加分是否公平?生活條件差不多、也付出一樣的努力程度,卻可以在最後考試成績出來時因為加分而到比較好的學校,目前台灣原住民加分加到25%,我認為不完全公平,可以因為加分而到好學校的原住民,主要還是和我們生活方式一樣的,真正那種住在偏遠地方,或是過著邊緣人生活的原住民,並無法真正獲得幫助,因為能幫忙的很有限,跟我們一樣的原住民,他們即使獲得成就也不一定會回到部落裡服務,因為在都市生活久了很可能缺少了身分的歸屬感,與其回到機會少的部落裡,還不如留在繁華的地區,更何況以現今台灣的原住民加分制度來看,有漏洞可以鑽,父母只要有一方是原住民就可以加分或是通過原住民語言、文化相關考試,但門檻很低、只要惡補幾個月就能通過,這樣看來也是有些爭議,助教後來也有提出,如果每個原住民都為了有比較好的機會而放棄原先的生活模式或文化,這樣文化是無法保留的,但是就算有了加分制,想離開部落的還是會離開,留下一些不願離開甚至是無法離開的,結果還是一樣,而且這也讓我想到我之前去參觀原住民的表演,我原先以為各族的表演者都會真的是該族的人,但是大家後來都發現很多歌舞都是同一群人表演,直接一點說,他們是為了表演而表演,不一定是徹底瞭解這些表演的意義,現代化下的原住民真的會有心認同原有的文化嗎?認同和保存是從心底產生的,並不是因為加分就能夠解決,當然不應該推翻整個制度,但我覺得這個制度需要幫忙到真正需要幫助的人,例如說將原住民考試門檻設高一些,或是考慮實際經濟情況,這樣會比較理想。
回覆刪除原住民加分的問題主要是現在許多的原住民已經漢化,所以享有的資源並不比漢人多,更何況如果要論資源分配的話,許多的漢人也住在偏鄉地區,所以很難用民族去區分資源分配問題。但我認為,原住民主要是針對在部落裡的青年,因為文化的差異,在漢人較擅長的考試上能享有優惠。然而因為現在制度的不完備,以至於只要又原住民血統隨隨便便就能通過考試,所以最重要的是做出一套完善的檢定機制去分辨擁有部落文化與漢化的原住民。
回覆刪除這次上課主要討論原住民考試加分的制度,我在上這堂課之前就有點反對這個制度,覺得這個制度很沒道理,除了同學提到的,有些原住民其實和我們過著一樣的生活,憑甚麼就因為他們是原住民就可以加分,還有我覺得考試加分並不能解決某些原住民,因為住在偏遠山區,資源短缺的問題,加分並不能改善偏遠地區的教育環境,而且住在山區的平地人也有資源短缺的問題,不應該只有原住民被加分,還有,我覺得考試的目的在於區分學生的能力和興趣,就能力來說,如果讓原住民加分,進入比他的程度高出許多的學校,就算資源變多了,他就真的能跟上其他程度比他好的同學嗎?再加上其他同學提出的問題,我覺得這個制度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回覆刪除我贊成原住民在入學測驗的時候加分,因為我認為大學不只是一個由成績取決的地方,大學應該是來自各地不同的人彼此碰撞、激發的殿堂,如果只單一的由一個族群掌握高知識領域的話,這是有點危險的,因為太過相同的人在一起很容易會被周遭的環境影響認為一件事情本應如此沒有什麼轉圜餘地,而這些高等教育出來後的人自然也容易成為社會上的較高階層的人士,如果這些高階層或是說統領階層的人都有這種想法的話,我認為這會讓不管是政治還是經濟都思考僵化。另外如果站在羅爾斯的無知之幕之後的話,應該也是會做這種選擇吧,不管是課本上所說的解決過去歷史上的錯誤還是促進多元化我認為都有站的住腳的部分,但是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因為站在無知之幕之後,我不知道我是原住民還是平地人,如果我因為自己家裡住在偏鄉,得不到好的教育,而只能世代做著差不多的工作,沒有能力做任何改變的話,我認為這是非常不公平的,所以大家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原住民可以加分的原因。也許會有人說其實現在有很多原住民都已經住在都市受到跟我們差不多的教育,憑什麼他們可以加分?其實我是很認同這個觀點的,但是我覺得不應該因為這些少數人就取消加分,這是現行制度上的一些缺陷,並不是做這件事情本質上的錯誤,我們該做的事情應該是思考如何才能真真找出需要幫助的原住民,而不是討論到支微末結的現狀部分。
回覆刪除關於原住民是否加分的這個議題,在閱讀完這周預習的部分後,我對其中討論出的三點很有想法,就是這樣的加分背後所隱含的目的為何呢?是為了要符合羅爾斯主義的無知之幕所需要的優惠待遇,還是為了補償歷史所造成的傷害,抑或是從大學設立的目的來挑選錄取學生的特質?我想從過去我升學的經驗上告訴我,弱勢族群的加分是對其他一般生來說有不公平的地方,但或許成績並非真的是決定一切的依據,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加分便有其正當性了,我贊同弱勢族群所受到的教育比較少因而需要在成績上做出一點調整,就好像今天在打一場球賽有時也會有一些讓分的制度,我想這種做法是最直接的辦法,比起從教育層面來改正不公平的現象這麼做應該是最快也最有效的方法吧,換個角度想,如果我們只把這些有加分的同學放在一起比較而不和正常人一起比呢?這或許就牽涉到了保障名額的概念,總之我認為這麼做勢必會排擠到一些原本努力有機會進入好學校的普通生,而加分在其他角度來看可能也隱含了某種程度上的歧視,所以我想加分制度是有其存在的必要,但加分的條件為何則須考量到是否有達到加分其背後的目的性以及正當性,像是設立一定的加分門檻或是準確的衡量教育上的落差所反映出的加分比例,才能真正體現出考試加分所要達成的正義吧!
回覆刪除原先,我的立場是持反對的立場,因為我認為那些住在都市擁有良好物質生活的原住民可以鑽制度的漏洞得到與弱勢原住民相同的補助、加分,對非原住民族的學生是不公平的。但在討論中,我聽到一句很重要的話:鑽漏洞是制度上的問題,而不能因為這個問題而將整個制度、想法全盤否認。讓我想到,原先這個政策的出發理念是善的,為了讓在偏遠地區的原住民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資源。而且在原住民的文化、價值觀中,其實不包含考試競爭升學這塊,這觀念其實是緣於漢人社會長久累積下來的文化。若是要原住民和漢人比,原住民或許就會成為弱勢的族群,無法得到較優良的教育資源。因此,靠著加分讓原住民可以接觸品質較精良的教育這個理念,我是認同的。但是,在制度上,加分的比例似乎過了頭,而且更得利的或許是生活在都市,擁有正常的物質生活、接受普通教育、只擁有淺薄原住民意識歸屬的原住民學生。得利之後,仍舊還是過著一如往常的生活,原住民的身分似乎只是成為他們擁有多於權益的利器而已。而住在偏遠地方、教育資源不足的原住民,有可能會因為一下子跳到過於都市化的教育而嚴重的適應不良,因為畢竟他們的文化不包含同儕的學業競爭,造成龐大的心理的壓力也是有可能的。所以我的立場是認同這個制度的理念,卻不認同這個制度的機制,這個制度不是用來讓人可以鑽漏洞或者遊走在邊緣得利,而是能真正幫助到目標的。
回覆刪除原住民該加分嗎?這個問題不夠專精我無法很片面的回答,這需要分很好幾點去討論。書上有提到為了要促進多元的學習環境,可是原住民的加入真的能促進多元嗎?我的意思是指有很多跟我們受一樣的教育,在一樣的環境成長,這些原住民其實跟我們也差不多,促進多元者這點恐怕就不適那麼有說服力。為了彌補歷史錯誤嗎?這點還蠻合理的,但我們一直彌補要彌補到甚麼時候呢?彌補歷史錯誤的原意應該是指當初我們剝奪了原住民的一些資源,讓他們無法好好的學習或發展更好的環境,而如今有些原住民的生活環境甚至比多數非原住民還好了,那這樣的原住民還可以加分嗎?而且用比較單純的想法是當初我們剝奪了他們一些,所以我們欠他們一些,那一直還總有一天可以還完吧?難不成要一直還下去嗎?我們給原住民的幫助並不是只在於對個人的幫助,應該是對整個族群有所幫助,我讓這個人加分到好學校好了,那他就會對整體原住民的環境有所助益嗎?還是說幾個人考上好學校就代表整體原住民是發展得更好的嗎?這探討的有點多,至少我覺得應該要區分跟我們差不多的原住民跟在部落環境成長的原住民來取決加分條件,當然我是覺得後者比較有加分的需要,像是有些原住民的加分條件是要能說母語,這點我就覺得不錯,至少可以部分確定他是在原住民文化或環境下成長的,而不適只靠血緣就可加分,也可以加其他條件像是出社會後要回部落服務兩年之類的,確保真能對原住民整體環境有所助益的。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