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3日 星期二

[第二組] 第16週課前心得

本週討論《正義:一場思辨之旅》Ch. 9 社群主義,請大家完整閱讀,並PO上課前心得,感謝!!

5 則留言:

  1. 這次討論的是社群主義,開頭就有舉出一個我曾經想過的問題,前人歷史的錯誤真的需要後人來做賠償嗎?例如說納粹德國屠殺猶太人、美國蓄奴對黑人影響等,有些人會認為這些事並不是現今的人所為,怎麼需要補償或道歉?這章還有探討到一個問題,就是要求政府買國貨是不是公平的?我以前都會認為美國人對於外來產品的抵制是不合理、自私的,但是看完社群主義的定義後,會發現其實這種歸屬的概念也常常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例如說我從哪個學校畢業、從哪個地區發跡,未來想貢獻通常也是貢獻這些提供我成長的地方,這章也不只討論歸屬問題,還有康德、羅爾斯的正義論與亞里斯多德良善概念的辯論,我覺得這個部分不太能理解書中要闡述的意思,但是這種辯論應該可以提供一些準則解決公眾問題,希望這些想法在討論課能夠讓我對本章意義更有概念。

    回覆刪除
  2. 嗯!這章不好讀,可以在討論課說一下妳的疑惑,讓大家一起想!

    回覆刪除
  3. 一開始看到社群主義的時候,基本上就會讓我聯想到共產等等的名詞,可能是從小的教育之下,我下意識就覺得這種主義是邪惡的,可能會造成人們均貧等等的現象。但仔細看之後,我覺得社群主義在對於團體的認知方面很符合我的想法,有時候我們會為了團體去犧牲自由,這對於你自己本身來說可能是不必要的事情,但你還是願意去付出,我覺得這部分是道德個體主義者說不清楚的地方。就拿我自己當例子,在太陽花學運時,我並沒有實際去參加遊行,但是在清明節時回到南部,當我姑姑和我討論到這件事情,她處於一種一面倒認為學生是錯誤、是暴民的態度,然後一直罵陽明的同學怎麼還會去做這種事情,枉費讀這麼多書、不顧本分。雖然我並沒有參與在其中,而阿姨也沒有直接抨擊我,但是可能是因為自己就身處在陽明這群參與者的社群中,所以一方面我比較能了解他們的想法,另一方面則是想要替同學們維護,因為這和他們看到的根本不同。如果我不跳出來說什麼,其實對我也沒什麼影響,但是我選擇跳出來,就是因為我處在陽明大學生這個脈絡中,我很認同書中講到的敘事者角色,如果沒有背景不可能建構出現在的我們,所以在這方面我還滿喜歡社群主義的。

    回覆刪除
  4. 許惠棻
    這章所討論的社群主義,舉了兩個重要的例子,德國為了納粹黨屠殺猶太人以及美國蓄黑奴的故事,這兩國是否要為了歷史而做出補償。德國不只要為了屠殺猶太人的歷史做出補償,也盡力的打壓在德國竄出的新納粹黨,在幾年前歐豬四(五)國時,德國被眾國所命要伸出經濟援手,原因之一是在二戰時德國納粹主動攻擊歐洲各國,而德國要為此做出補償。為什麼身處於現代的政府還要為這個歷史扛起責任?因為現今的德國承接了歷史的德國,以社群主義來說,有義務承擔歷史所留下的後果責任。在書中說到,每個人自出生就承接了社會、文化、歷史等等,不管好壞,人不可能與此種種做出分割。在我們生活中,不可能每個人獨自分開過日子,自出生以來,我歸屬於這個家、這個國家、這群朋友等等。假若一人獨居好了,也會想著我屬於這片土地、我依賴這個環境。舉個例子,兩個同品質商品,有國貨,我當然挺國貨!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學校、我的國家被欺侮了,我不會只是隔岸觀火、冷眼旁觀。社群主義其實滲透在我們生活思維裡,只是從抽象卻真實存在的思維裡以文字敘述提了出來。

    回覆刪除
  5. 我覺得社群主義的一個核心條件是"認同感",我覺得這真的很奇妙,我在思考為甚麼我會對我所處的環境產生認同感呢?我發現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你所處的環境某種意義上代表你自己,否定了這個環境也等於否定了自己,所以人們會很支持自己處在的這個環境,所以一方面來講,當有一個跟你理念很接近的團體或社團你會很容易產生認同感,這也加強了我的的推論。另外你所處的環境也需要有較強的鑑別性,說我是陽明人、台北人、台灣人都很所當然會產生同感,但說你是亞洲人呢?事實上你可能不會對每一個亞洲國家都去過,甚至根本不了解,基本上很難有感覺,或說你跟非洲人一樣都是地球人呢?但若美國人跟你說亞洲人根本都是垃圾你一定會感到生氣,為甚麼呢?原因就如前述,雖然單只是就說你是亞洲人可能激不起你的認同感,但一旦有人否定了亞洲人,其實也就是等於否定部分的自己,所以你會不認同他的說法,因為有否定你自己的這因素,所以才刺激或強化了你對你身為亞洲人的認同感,所以說到底其實一部分的社群主義其實是來自於個人主義,得到這個推論我覺得也還蠻有趣的。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