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3日 星期二

[第一組] 第15週電影觀後心得

請大家把Revolutionary Road的心得po在下面~

9 則留言:

  1. Revolution Road這一部電影有一個中心疑問,戲裡面的人物其實問的都是同一個問題:幸福是什麼?我們以為自己過的是幸福的生活,也許擁有一些資產,吃著美好的食物、住著漂亮的房子,但是依然過得不快樂。這樣的矛盾讓人對自己的生活出現認同障礙。相對於這門課總在探討的正義問題,似乎沒有幾個人提出理論來論述什麼是幸福,也沒有理論可以證實什麼樣的行為才是幸福的,正因如此,在追尋幸福的時候顯得無所依循,而這件事情造成了嚴重的問題。幸福這件事情想必不是一種效益問題,因為並不是取得最大的利益就能夠達到最大的幸福,但弔詭的是,在效益主義中,正義的判斷與否卻是由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來定義。當我們用幸福當作一個條件,用來定義另外一件事情的時候,隱含的意義是我們已經了解幸福的定義,因此可以將其用作參考的依據,但是幸福的定義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也許只能用直覺來回答吧!也許幸福其實是一種說不清的理念,確實存在,但卻無法描述。

    回覆刪除
  2. 起初看完電影時有種"為什麼社會正義的課要看這部片呢?"的疑問,因為相較於前兩次所看的影片都是明顯在講述社會不公不義之事、如何去反抗、思考真正的正義,與這部片表面所述說的家庭問題似乎毫不相關。但回去後經過反思、沉澱、看看評論等,才慢慢開始覺得在劇情裡,有很多我們可以去深入思考的問題。
    關於夢想,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件想去達成的夢想,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真的去追尋,也許是膽怯、害怕失敗,也許是安於現狀不願改變。一個人到底需要用多大的努力、付出多少犧牲、擁有多少勇氣才會真正去追逐一個夢?男女主角被稱為模範家庭感覺充滿著諷刺,世界上有多少人像他們一樣,過著看似美滿的生活、擁有一切完美的生活型態、條件,然而卻忘了自己最原本所想要追求的、假裝自己不討厭原本的生活,在完好的外表下其實心靈早已千瘡百孔,空虛的只剩下那軀殼。女主角發現了如此假的生活,有勇氣想要去改變,但男主角卻恩為各種原因只想安於現狀不願意去冒險,最後走向令人難過的結局。我覺得他們所住的”革命路”,也許正隱喻著"革命”的路程也就像他們想要搬去巴黎這個夢所經歷的一切一樣吧!現狀看似光鮮亮麗,但內部早已腐敗,因為它缺乏了它所要存在的本身價值意義,很多人會選擇裝聾作啞安於現狀,最終就這麼懷抱著一個夢遺憾地度過;而有些人會想要去突破、去改變,他可能會受到那些安於現狀的人的影響,最終也同樣遺憾地度過;也可能像女主角一樣,最後犧牲了,但至少他曾努力過;當然我們最希望的也有人成功的走出革命路,展開理想的新生活。一切都看我們如何去選擇,渾渾噩噩或是走向夢想。
    這值得我們去深思,我們是否也都在安於現狀呢?

    回覆刪除
  3. 「真愛旅程」Revolutionary Road在IMDb的影史評分獲得7.4的高分,以平淡又慢步調拍攝手法,帶出1950年代美國一對年輕夫婦的家庭故事,雖然很多畫面看似平淡無奇,但是回去思考後才能慢慢悟出道理,從夫妻對於遷居巴黎的美麗想像開始,代表厭倦了七年單調生活的逃離,各種生活上遇到的挫敗彷彿只要搬離就能解決,為生命注入新的活水。
    但是,人們常常用一個有目標的信仰來支持自己,才能走過人生的各種崎嶇,事實上,那個信仰往往不如想像中的美,所以當它被戳破時,那所帶來的衝擊、悲傷以及無助感,才是真正會讓人崩潰的。
    片中有個戲份很少卻很特別的角色─精神病患「JOHN」,他除了用他精湛的演技演出(奧斯卡最佳男配角),也是這部片唯一不受情感糾葛所蒙蔽的人,能夠用最直接的言語命中各種角色的癥結點,「每個人都知道什麼是事實,但每個人卻很少過的真實。」或許人活到最後,事情閱歷多了,就會像片尾最後的老人,看著自己滔滔不絕的老婆,再把自己的助聽器音量逐漸條小,只靜靜地看著心愛的人。

    回覆刪除
  4. 在革命的路途上,想必同志們也會有點像真愛旅程的夫妻相同的情境,激烈的時候,總是激烈的;意見不合的時候,大吵一番,甚至大打出手都有可能……。人人想要的革命起因,不見得都一樣,雖然結果相同,同樣都是要革命,但起因、原因不一樣,自然理念也會有差,意見不合,容易吵架。這時候應該要怎麼解決呢?人性,總是為己,總是自私自利,而忽略了他人的權益。解決方式就是理性且有智慧地討論,開討論會或許是一個不錯的方式,先共同凝聚意識,在革命時就能凝聚起來,才不至於外部亂之外,內部自己也亂起來了,這樣的革命是不會成功的。當年在國民政府革命時,也總是有不選擇革命的夥伴,他們選擇立憲制度,因為立憲制度也是非專制的,所以有些人選擇不要以革命方式來進行,革命太激烈,造成的傷亡太大。雖然革命是一個方式,但致融認為革命不該流血、不該傷害,而是要理性,理性罷工……等。人們常常追求自我想要的,若無法得到,常常就起了瞋念,一起瞋念,自然也就常常失去了理性,任由瞋的意識來主控一切,那怎麼會理性?人性常常如此,放任自己的意識,而不自我覺知,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如何正覺知,要有正知見,怎麼樣才能有正知見呢?我想這是每個人都要尋找的答案!

    回覆刪除
  5. Revolution road 是一部悲哀感十分濃厚的電影,從背景設定中就可一窺這部電影的內涵:表面上的太平無法掩飾心靈的荒蕪,如同影片中主角Wheeler夫婦所形容的,那是一個空虛而絕望的沉悶時代,任何異於主流價值觀的夢想,都會在鄰人、同事的冷眼及虛假微笑中,悄悄被漠視並遺忘。表面上看似完美的模範家庭底下卻是暗潮洶湧,兩人擁有令他人稱羨的一切事物:穩定的工作、郊區的美麗房子、一對可愛的子女,但Frank與April卻受夠了這樣的無聊和平凡,從而引發了電影中的劇情:對現實的不滿與衝撞。
    但這樣的的嘗試似乎從電影開始的第一幕戲便揭露了不幸的結果,相信自己與眾不同的April在當演員上遭到了挫敗,體會到了原來自己只是個平時瞧不起的平凡人罷了,而對此感到驚恐,覺得自己似乎沒有能力掙脫那永恆不變的無聊日常的April便如同溺水的人抓住浮木一般,將希望投注在Frank曾經提過的美好之地-巴黎。
    Frank也同樣受夠了平凡無聊的現實,自己正一步步走上兒時所不願意從事、與父親相同的無聊工作。部分已經接受了自己平凡的他所能做出的小小反抗就是外遇和工作上的惡搞。正也因為如此當April說服他前往巴黎時,他輕易地便被說動了,靈魂中那僅存的不甘與反抗讓他同意了這次的計畫-一場開始前便夭折的革命、一趟從未啟程的真愛旅程。
    故事中的巴黎代表了一個美好的幻影,是一個與現實截然不同的自由之地,是兩人夢想實現之地,原本看似伸手可及的美妙計畫卻被無情的現實給擊碎:意外的懷孕、無心插柳的升官加薪,都成了夢想實踐路上的沉重羈絆。兩人個性的不同也在一波波的考驗中導致決裂以及最後的悲劇。
    雖然值得討論的點還很多,但我想提一提劇中April說出的一句令人深思的話:人們從未遺忘事實,他們只是越來越善於說謊。距離劇中背景的1950年代已經過去了60年,人性本質的疏離和孤冷似乎從未改變,人們選擇沉浸於小確幸之中,忽視了房間中的大象。人們善於偽裝,如同劇末老人沉默的關上助聽器,只有那樣才能保持表面上的虛偽平和。風暴終將來臨,危機過後殘存的是被掏空的虛無抑或是新生的種子呢?

    回覆刪除
  6. 現實?理想?這兩者差別有多大?我們都想衝破現實,過著最美好的生活,衝破現實就會覺得這就是完美的人生了,是嘛?這部片子觸動人的是,影片中的兩個人也是個平凡之人,和我們一樣過著平凡生活,和我們一樣想突破這樣的生活、改變自己。可是,人總是有弱點、軟弱之處,也因此沒辦法去堅持很多事情。我們都會想要把生活包裝成美麗的樣子,不去面對那些醜陋的本質,可是電影中的瘋子是唯一一個敢說出真實,質疑那些人的面具,但卻被人視為瘋子,或許他才是唯一一個沒瘋的正常人。而男女主角到了巴黎難道就完美了嘛?我不覺得,他們有了一開始這種想法,就代表他們已經無法去面對真實的社會,巴黎,只是逃避,到了巴黎後,我想他們總有一天還是會想要再次逃跑,不去面對真實的世界。而最後的結果呢?好似失敗了,他們沒有突破走向理想,但你要說這是一個負面的結局嘛?我覺得倒也不是這樣吧,雖然女主角死了,但至少另男主角成長了,令他們生活中的人都成長了,至少他們沒辦法不去面對這些事實。

    回覆刪除
  7. 很多人都認為自己獨一無二,當然從個人的觀點上來看沒有人是相同的,但從大眾的角度來看,大部分的人其實都是普通人而已。片中兩人認為自己不屬於這種美國生活,應該屬於更優雅、更獨特、更能展現自我的巴黎。但巴黎真的能給他們這些嗎?他們只是在逃避現實,給自己編織一個美麗的夢。但當夢想的泡沫破碎時,面對現實的壓力他們又再一次選擇的逃避。出軌、升職、墮胎等等...最後故事來到了終點。
    這故事因好萊塢拍攝我們才會去注意,若這些事情發生在現實社會,頂多一個社會版小小小的版面顯示某婦人因丈夫外遇而傷心墮胎結果一屍兩命等等,我們注視了一眼哀嘆兩聲目光就此離開,而又面對自己的現實與做自己的夢,當有一天我們成為故事的主角,又如何面對呢?我們去聽別人的故事,往往很少會思考箇中原因,當自己陷入同樣的牢籠時又一次一次犯下相同的錯誤。從故事中得到成長,不只是故事中的人物,更有故事外的我們。

    回覆刪除
  8. 這次的電影沒有極端獨裁的政府,也沒有壞人邪惡的嘴臉,可是他十分貼近現代的生活。再出社會前,總會有無限的夢想,但是在現在的社會裡,如果沒有雄厚的資本墊背,想要達成夢想必須承擔很高的風險,於是大部分的人選擇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安慰自己多存幾年的錢再去實現自己的夢想,最後有了小孩便想辦法安於現狀,因為要承擔的風險更大了。在電影中,Frank一直不想步上自己父親的後塵,於是他被April說服,決定去巴黎發展,但是意外的升職,讓Frank反悔了,好像職位比自己父親高,就不是走了同一條路一樣,更高的薪水,更穩定的生活,讓Frank不再想冒險,他開始說服自己其實這工作也不是這麼無聊,開始對說出事實的精神病患惱羞成怒,開始變成自己原本不屑一顧的平凡人,對April的失望他無法回應,最後造成了悲劇。剛看完這部片時,我覺得這部片未免也太無病呻吟,有穩定的工作,穩定的薪水,可以有錢買自己想要的東西,假日也可以去想去的地方玩,這樣的生活已經很好了,為什麼那麼想改變呢?但是,我發現我會這麼認為,也許是因為我早就對夢想不抱甚麼希望,只想找份穩定的薪水,安於生活中的各種小確幸,但是,我想,抱著希望進入社會卻馬上幻滅的感覺一定非常悲慘,於是這個不能回應年輕人太多希望的社會可能就在夢想萌芽前先把它消滅了吧。

    回覆刪除
  9. 我覺得,「真愛旅程」這部片子所蘊含的東西非常多。片中每一個角色及事件都有它能夠傳達的意涵。我以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約翰為例,他是一個有精神病的數學家,這本身不是一見稀奇事,我自己就曾聽過學數學的師長輩提及他們的同學或同系生因數學的高複雜性而發瘋。令我驚奇的事,從約翰與魏勒夫婦的言談可以發現他其實是個非常有想法及強大洞察力的人,不愧是數學家。只不過,他跟一般人的不同就只差在那一張嘴,他管不住自己的嘴,他總能一眼識破所有人的心思,包括自信、自覺或者不安、猶豫、惶恐甚至是心裡最深處的秘密,並一古腦兒的脫口而出。一般人呢?一般人光是要看透一件事就頗費工夫,就算看透也不會說。不是不能說,智者才知道能不能說,一般人是因為不敢說,怕傷和氣,怕不體面的發言影響周遭人對自己的看法,怕自己還因而失去社會地位。就這樣,願意說真話的人被社會排擠,留下的是各種虛偽、迎和、奉承,而這些不會在一個人徬徨無助時拉他一把。至於被排擠的人,顯然不是每個都有能力翻身。再回到「看透」這件事,一個人能「看透」,除非是天之驕子,否則必然擁有許多常人無法想像的經歷,且通常是苦難和挫折。以此為立足點,看看約翰的「真」,再看看他母親的「假」,約翰與「假」朝夕相處,也曾經信任她需要她,最終不知什麼緣故磨出了這份「真」,回過頭來世界上還願意接納他的人竟也只剩這他早就看透的「假」。這是多麼扭曲與悲情?或許,這些是我的過度意測,恐怕也不是本片重點,但我對約翰這個角色有種莫名的討論衝動。這部片確實值得深入探討的地方不少,不愧是得獎的片子。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