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italism- a love story 課後心得 今天的討論課,我們討論的是capitalism- a love story,我們這組討論到全球化下幾個現象,其中一個是美國一間麵包廠的經營制度和理念,不像現在大多數工業企業利潤是由管理階層獨享,這間麵包廠是由負責人和員工共享股份,並且共同決定經營策略。其實,現在的企業,像是某些電腦程式設計公司也是像這樣共同決策,分享利潤。組內一位同學提到王品集團也是與員工共享利潤,但決策仍僅限於某些高階員工及主管。我們對這樣的現象提出一些看法。聽完大家的想法,我覺得都蠻有道理的,而不同產業其實適合不同的經營策略。而我覺得固然追求決策效率很重要,但很多時候讓員工有一定的參與感應該對公司發展有正面的加分作用。 討論中也提到資訊不平等的現象,導致富者越富,窮者越窮的現況。當市場不夠透明時,許多不公平的交易會發生,2008年的金融海嘯就是一個例子。銀行利用衍生性金融商品將風險分散至整個金融系統,全球化加速了這個過程,並導致危機產生。影片中提到了一些貧富差距的現象,例如一個家庭因為房子抵押給銀行,使得他們被迫搬離房子,與此同時,銀行家卻能左右國家的運行。我覺得,過度追求利潤的行為,反而會帶給整個社會很大的風險。 我最近看到一篇bloomberg view的文章(by William D.Cohan),說華爾街的金融業正走入新的黃金年代,由於低到不行的利率,以及競爭同業的減少(組成小型同業聯盟)使得華爾街的銀行能以極低的成本繼續金錢遊戲。另一方面,量化寬鬆使得債券價格上升,殖利率被壓低(垃圾債的平均殖利率只比相應國庫券的殖利率高了3.97個百分點。)簡言之,華爾街雖然逐漸恢復現狀,平民百姓卻陷入漫長的恐懼與衰退,中產階級的薪水也幾乎沒有成長。對照於後面上課看到的貧富差距圖表,相當貼切,就像討論課時提到年輕人的困境:沒有足夠的金錢去進行投資,使有錢人更加有錢,沒錢的人很難變有錢。 課堂上提到的新自由主義,主張政府是邪惡的,只會危害市場運作。然而,有了2008年的教訓,越來越多人認為政府如果能做到使市場更加透明化,以及對金融市場的有效監管,相信對整體市場活動還是有幫助,也更能落實貧富差距的減少。
記錄片Capitalism: A love story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共和門窗工人抗議行動的成功,以及當地居民的反應。關廠工人抗議,不只是在美國發生,在台灣也經常上演,但是當我們在新聞上看到這些消息時,常覺得那事不關己,更不可能像記錄片中的居民,以實際行動去支持工人們了。我覺得除了公民意識不夠之外,還有文化方面的因素,亞洲社會習慣於遵從體制,個人主義也不是被鼓勵的價值觀,使得我們對於採取反抗體制的行動,常躊躇不決,甚至將之貼上暴民的標籤。但是,體制內的方法,有時無法解決問題,或是使議題被關注,因此,才會有這些看似「激烈」、「不理性」的抗議行動。有人質疑社運人士就是一味地反政府,他們從未去注意政府也有做一些正確的事情,這樣的刻板印象,是公民力量發揮的絆腳石之一。而在這部記錄片中,政府的本質及所扮演的角色是值得思考的。政府的本質是惡的,因為人民賦予的權力難以避免被濫用的命運,但是金融海嘯後,我們卻又希望政府能夠導正市場的運作。放大時間的尺度,從古典自由到凱因斯,乃至新自由,人民對於政府的期望始終在不停地擺盪。因此,公民的力量顯得重要,它能隨時代的需要不斷修正,並且監控政府的必要之惡。 資本主義是這部片的主題,除了讓我們從歷史脈絡中了解資本主義的崩壞外,也提出了新的可能性,也就是以公社形式運作的工廠。這凸顯出民主的重要性,少了民主,共生便徒具形式。因為無論是資本主義或是共產主義,其立意皆是良善的,卻都因權力集中而日漸腐壞,最後產生許多不公不義的現象。民主不僅是讓每位公民有平等的發言權,更重要的是影響決策的能力。這或許就是政府為人所詬病的地方──龐大的結構使其反應力下降,忽視人民的心聲。但是,民主能有效運作的前提,是資訊的對等和流通,否則人民即使有發言權、影響決策的能力,也不曉得自己可以表達意見,更不知道要表達什麼意見。 因此,在政府反應遲緩、資訊又無法為大眾所知悉的情況下,社會運動也就應運而生了。
從紀錄片Capitalism: A Love Story中我們去探討資本主義對大眾中生活的衝擊,原本意義是提供自由交換或購買商品的方式,但卻被集團和政府給壟斷,造成社會不公等現象。大企業剝奪勞工的薪水惡性解聘以維持高利潤,把營運的好壞歸於勞工,引發他們抗議這不公平的行為,可從中看見台灣之前抗議遊行也是表達企業所應盡的社會責任。在新自由主義下華爾街長期包裝金融性商品,誘騙民眾去購賣投資但在資訊不對等下,層層包裝裡竟是個爛蘋果,透過造成房屋資產被法拍,引發08年金融海嘯,顯示這場金錢遊戲下的惡果。 政府多次金援華爾街以大到不能倒為藉口,凸顯政商勾結的狀況,政客用金錢去購買權利去制定更符合利益的法案,貧富差距越來嚴重激起民眾反抗資本主義的壓榨,這令人思考資本社會意義為何,是藉民主之名去欺騙嗎?關廠工人的示威表達他們對雇主剝削的不滿,華爾街佔領運動公民集體反抗財團的利益壟斷,這部電影使我們去思考現今的金融體制的完備與責任,創造一個均富的社會是大眾的期待。其中有工廠用共同利益的方式,使員工能參與決策把工廠的利潤下放置員工上使糾紛能減少。 在市場過度自由化下,容易被財團給操控,不對等的交易內容往往使民眾在不知下受騙上當,新自由主義在金融海嘯下,暴露出缺點需要政府是當介入避免經濟泡沫化。
我覺得這部電影帶我看見了不一樣的資本主義和美國,從小的教育灌輸我們關於自由貿易、全球化的好處和優勢,宣揚著社會主義會讓人怠惰懶散,我相信大多數的我們就默默的接受了這些聲音,覺得自由市場、打破壁壘就是對的、先進的,沒有跟上全球化的腳步就會步向沒落。然而Capitalism: A love story讓我醒悟,其實資本主義真的並不完全的完美無瑕,一開始的資本主義仍運作良好,讓許多的有才者可以嶄露頭角,打破現有階級向上晉升,達到社會階級流動的效果,也創造出了大批的中產階級。但是現在的資本主義已經變調了,商人們為了追求利潤,過度的包裝、美化自身的商品,遮掩商品缺陷,產生嚴重的「資訊不對等」的狀況,讓消費者誤判,而購買了可能品質不甚佳或是非理想狀態的商品。因為資本主義追求利益的特性,加上新自由主義標榜的全球化口號及脫離政府管制,在許多領域已經變成有錢人之間的遊戲,在房地產、股票等的金融保險業更是嚴重,這樣以錢滾錢的方式讓富者愈富,而通貨膨脹、資源分配不均和資訊不對稱等種種的因素,讓M型社會的情況愈來愈嚴重,原本中產階級因資本主義而生,現在卻也因為資本主義而走向凋零。現在的走向是大部分人向下走,少部分人繼續大量的累積他們的財富,而且在這樣的遊戲裡只有上層前1%的人才握有發言權和決定權,這是不對的。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都是民主制度,應該是由民主的力量來決定的才對,明明以民主制度而言應該是99%的人會獲得勝利,因為大家都是一人一票且票票等值。現在的情形這樣一想就會覺得弔詭,但是平日裡並不會有太大的感觸,所以我覺得要適時地跳出框架,多看看書或是聽聽演講都是一大助力,可以幫助我脫離現在所處的情境,幫助我沉澱和思考。
許惠棻 在Capitalism: A love story這部紀錄片裡,探討著現在許多國家所奉行的經濟制度----資本主義,帶給了普羅大眾前所未有的打擊。資本主義,最初的意義是保障私人資本財產以及自由交易而不被政府有形的手所侵害,靠著市場無形的手來調節達到平衡。當時這項主義的發表,似乎是解救了無數因封建制度之下的奴隸平民,造就的中產階級的出現。而現在呢?市場慢慢地被富有的人所掌控,富者越富、貧者越貧,貧富差距的擴大又造成了中產階級的消失,財富的分配往M型發展。乍看之下,怎麼似乎又回到封建只有極富及極貧的社會,不禁讓我苦笑了一下。資本主義所提倡的最低成本最大利益,看似對私人資產是完美的主義,但透過這部影片,似乎不是我們想像中的美好,不是適用於任何人。工廠廠主利用了資本主義創造了最大的利益,因為用最低成本壓榨了藍領階級,然後當利益消失後,便把最大的苦痛轉移給勞工們,工廠倒閉或轉移,然後讓藍領們失業然後失去的家裡的財經依靠。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美國在2008年轟動的金融海嘯,在本次的討論中也占了許多比重。銀行利用對次級信用者的低利貸款借據,一層層的包裝,隱瞞對自己不利的一切,資訊不透明不對稱下,一次次的轉賣轉取暴利,就如金融界在桌面底下玩著無數數字龐大的賭博,這個只有外表而沒有內涵的泡泡越吹越大。當戳破它發現一切只是虛無,泡沫瓦解,金融界賭博輸的企業銀行失去了巨產,有著次級房貸的貧民被銀行強制徵收房屋而成了無家可歸的遊民。「在美國,每7.5秒就有一棟房子被銀行收回」,這個數字看似簡單,卻造就了美國無數層面的崩壞摧毀,而全球化跨越國界把這些崩壞傳播給世界。全球化常被號稱是減低成本造就私人利益,是資本主義的功臣,如今卻讓資本主義所造成的嚴重問題風雨無阻的影響了全世界。 全美國的知識以及財富菁英都聚集在華爾街,利用他們精銳的腦袋,想出複雜難以理解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欺騙剩下大部分人民靠每滴汗水索攢來的血汗錢。為了自己龐大的資產,將其他人相對於自己已是極少財產中在一滴一滴的榨取,這是資本主義造成的後果。影片後來有一點令我眼睛一亮,在這個崇尚資本主義的美國,被認為是「社會主義」的候選人----歐巴馬,當選美國總統。這個矛盾應讓美國國民以及身處世界上的我們該好好深省的一件事。
資本主義 一個愛情故事 心得
回覆刪除看完摩爾的這部作品,對於我原本的價值觀產生巨大衝擊。我一直認為現行制度雖稱不上是完美,但至少是無可取代的,即使這個制度在2008年造成全球金融海嘯,打破舒適的泡泡,讓我們的經濟陷入泥淖,他仍是目前最理想的經濟制度。但要如何避免經融海嘯再次重演呢?事出必有因,如果資本主義是一台龐大的機器,它會需要一群頭腦清晰、立意良善、為理想奮鬥的人來操作。有鑑於此,我們必須問問那些有權有勢的人,在他們制定政策的同時,是否基於穩健的推論和堅定的證明。唯有當我們這樣提出質疑時,方能要求企業集團、政府和國際機構採取正確的行動。我們若不當積極的經濟公民,就會永遠都是犧牲者,任憑那些比較有能力決策的人擺布、告訴我們事情的發生是因為情勢所逼,雖然好像不好、也不公平,但我們也無力改變。
檢視資本主義產生的種種問題,讓我不禁嚮往起共產的社會主義。而一直到現在,人民公社----共有財產理想的實踐,仍持續在運行中!!以色列的基布茲(Kibbutz)是個真正的共有社會,成員們要共同勞動,依照需求分配,在外國工作獲得的薪水,也會成為基布茲的共有財產。在那裏的人們,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光芒,他們不必擔心失業、沒有過多的物質需求、也不用擔心哪天會流落街頭、挨餓受凍,因為公社的成員們會無私地給予你幫助。雖然因為歷史背景、民俗風情的不同,不見得能在台灣實行,但如果在結構上進行調整、還有現實環境的推波助瀾之下,以色列成功的案例,或許是解決資本主義困境的一帖良藥。
capitalism- a love story 課後心得
回覆刪除今天的討論課,我們討論的是capitalism- a love story,我們這組討論到全球化下幾個現象,其中一個是美國一間麵包廠的經營制度和理念,不像現在大多數工業企業利潤是由管理階層獨享,這間麵包廠是由負責人和員工共享股份,並且共同決定經營策略。其實,現在的企業,像是某些電腦程式設計公司也是像這樣共同決策,分享利潤。組內一位同學提到王品集團也是與員工共享利潤,但決策仍僅限於某些高階員工及主管。我們對這樣的現象提出一些看法。聽完大家的想法,我覺得都蠻有道理的,而不同產業其實適合不同的經營策略。而我覺得固然追求決策效率很重要,但很多時候讓員工有一定的參與感應該對公司發展有正面的加分作用。
討論中也提到資訊不平等的現象,導致富者越富,窮者越窮的現況。當市場不夠透明時,許多不公平的交易會發生,2008年的金融海嘯就是一個例子。銀行利用衍生性金融商品將風險分散至整個金融系統,全球化加速了這個過程,並導致危機產生。影片中提到了一些貧富差距的現象,例如一個家庭因為房子抵押給銀行,使得他們被迫搬離房子,與此同時,銀行家卻能左右國家的運行。我覺得,過度追求利潤的行為,反而會帶給整個社會很大的風險。
我最近看到一篇bloomberg view的文章(by William D.Cohan),說華爾街的金融業正走入新的黃金年代,由於低到不行的利率,以及競爭同業的減少(組成小型同業聯盟)使得華爾街的銀行能以極低的成本繼續金錢遊戲。另一方面,量化寬鬆使得債券價格上升,殖利率被壓低(垃圾債的平均殖利率只比相應國庫券的殖利率高了3.97個百分點。)簡言之,華爾街雖然逐漸恢復現狀,平民百姓卻陷入漫長的恐懼與衰退,中產階級的薪水也幾乎沒有成長。對照於後面上課看到的貧富差距圖表,相當貼切,就像討論課時提到年輕人的困境:沒有足夠的金錢去進行投資,使有錢人更加有錢,沒錢的人很難變有錢。
課堂上提到的新自由主義,主張政府是邪惡的,只會危害市場運作。然而,有了2008年的教訓,越來越多人認為政府如果能做到使市場更加透明化,以及對金融市場的有效監管,相信對整體市場活動還是有幫助,也更能落實貧富差距的減少。
記錄片Capitalism: A love story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共和門窗工人抗議行動的成功,以及當地居民的反應。關廠工人抗議,不只是在美國發生,在台灣也經常上演,但是當我們在新聞上看到這些消息時,常覺得那事不關己,更不可能像記錄片中的居民,以實際行動去支持工人們了。我覺得除了公民意識不夠之外,還有文化方面的因素,亞洲社會習慣於遵從體制,個人主義也不是被鼓勵的價值觀,使得我們對於採取反抗體制的行動,常躊躇不決,甚至將之貼上暴民的標籤。但是,體制內的方法,有時無法解決問題,或是使議題被關注,因此,才會有這些看似「激烈」、「不理性」的抗議行動。有人質疑社運人士就是一味地反政府,他們從未去注意政府也有做一些正確的事情,這樣的刻板印象,是公民力量發揮的絆腳石之一。而在這部記錄片中,政府的本質及所扮演的角色是值得思考的。政府的本質是惡的,因為人民賦予的權力難以避免被濫用的命運,但是金融海嘯後,我們卻又希望政府能夠導正市場的運作。放大時間的尺度,從古典自由到凱因斯,乃至新自由,人民對於政府的期望始終在不停地擺盪。因此,公民的力量顯得重要,它能隨時代的需要不斷修正,並且監控政府的必要之惡。
回覆刪除資本主義是這部片的主題,除了讓我們從歷史脈絡中了解資本主義的崩壞外,也提出了新的可能性,也就是以公社形式運作的工廠。這凸顯出民主的重要性,少了民主,共生便徒具形式。因為無論是資本主義或是共產主義,其立意皆是良善的,卻都因權力集中而日漸腐壞,最後產生許多不公不義的現象。民主不僅是讓每位公民有平等的發言權,更重要的是影響決策的能力。這或許就是政府為人所詬病的地方──龐大的結構使其反應力下降,忽視人民的心聲。但是,民主能有效運作的前提,是資訊的對等和流通,否則人民即使有發言權、影響決策的能力,也不曉得自己可以表達意見,更不知道要表達什麼意見。
因此,在政府反應遲緩、資訊又無法為大眾所知悉的情況下,社會運動也就應運而生了。
從紀錄片Capitalism: A Love Story中我們去探討資本主義對大眾中生活的衝擊,原本意義是提供自由交換或購買商品的方式,但卻被集團和政府給壟斷,造成社會不公等現象。大企業剝奪勞工的薪水惡性解聘以維持高利潤,把營運的好壞歸於勞工,引發他們抗議這不公平的行為,可從中看見台灣之前抗議遊行也是表達企業所應盡的社會責任。在新自由主義下華爾街長期包裝金融性商品,誘騙民眾去購賣投資但在資訊不對等下,層層包裝裡竟是個爛蘋果,透過造成房屋資產被法拍,引發08年金融海嘯,顯示這場金錢遊戲下的惡果。
回覆刪除政府多次金援華爾街以大到不能倒為藉口,凸顯政商勾結的狀況,政客用金錢去購買權利去制定更符合利益的法案,貧富差距越來嚴重激起民眾反抗資本主義的壓榨,這令人思考資本社會意義為何,是藉民主之名去欺騙嗎?關廠工人的示威表達他們對雇主剝削的不滿,華爾街佔領運動公民集體反抗財團的利益壟斷,這部電影使我們去思考現今的金融體制的完備與責任,創造一個均富的社會是大眾的期待。其中有工廠用共同利益的方式,使員工能參與決策把工廠的利潤下放置員工上使糾紛能減少。
在市場過度自由化下,容易被財團給操控,不對等的交易內容往往使民眾在不知下受騙上當,新自由主義在金融海嘯下,暴露出缺點需要政府是當介入避免經濟泡沫化。
看完電影和老師的上課內容後,我認為資本社會即是富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創造出的一個社會型態。資本社會中的種種遊戲規則最終目的都是「使富人更富」,而窮人卻永遠很難去妄想擁有擺脫現況的可能。《正義》這本書也說到,現今美國大企業執行長的薪酬是勞工的344倍,執行長是憑什麼拿得比員工多那麼多?就算他在工作上努力地發揮才能,但1980年執行長的薪資也才是員工的42倍,難道以前執行長的才能和努力程度不如現在的執行長嗎?貧富差距越演越烈的原因即可從這看出。
回覆刪除另外,在電影中有說到「衍生性金融商品」,在討論課時我也對這名詞提出疑問,經過助教的解釋我才明白這就有點像是銀行所進行的一種變相賭博。而華爾街紓困案也就是因為此人民才感到非常的不公平!銀行家利用這衍生性金融商品賺錢時是放入自己口袋,但在賠錢時卻要全人民一同買單,這樣看起來銀行家似乎是最大的贏家,最後的結果必定是他的財富增加。
在閱讀《正義》的第一章時我也對「反哄抬法」的爭議相當感興趣。究竟政府介入市場到底是不是一件正確的事?我認為若是像上課時所提到的新自由主義,它的支持者決對是反對政府介入的,畢竟他們是如此的崇尚市場自由。但對於受災戶來說,他們是否真的在這市場得到自由買賣的意願呢?我認為決大多數都是迫於困境的無奈,受災戶並不具有自由交易的意願,因此我覺得政府是可以適時的介入市場。
資本主義帶來的影響不僅於此,我認為全球化也是相對應映出的趨勢。為了將成本壓至最低,各家企業遷離原生產地,大多往中國或東南亞等地生產。這不僅造成原生產地的失業率大增,有些企業更是會剝削東南亞等地的勞工使其努力工作程度和所領薪資不成正比,最終荷包滿滿的依然是企業家們。經過這一週的課程後我開始思考究竟對於先進的國家來說資本主義真的是對的選擇嗎?資本主義真的會比共產主義更能使國家繁榮嗎?還是這些選擇資本主義的先進國家只是保有表面上的繁榮,在這層外貌下其實還有很多窮困潦倒的人民。
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誰好誰壞?前者倡導資源平均分配,沒有階級,在現今的以色列基布茲小鎮可以看到共產社會的成功之處;而後者人們可以為自己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水準(或是利潤等),如同5、60年代繁榮的美國社會。兩者看似都完善可行,但為何共產主義會在時代的推演中逐漸地消逝、資本主義也在多次的金融風暴之下引發了不少的質疑?我認為政府、當權者需要負上最大的責任。
回覆刪除人都是自私的,尤其在獲得較高的權力後,凡事都以自我利益為優先。在蘇聯時期,擁有特權的人,可以到蘇聯內部的特供商店來採購外國名貴商品與一些國內極度缺乏的物品,蘇聯共產黨把共產主義的意念轉變成為剝削下層的人民來滿足權貴的欲望,最終逼迫人民起身反抗。回歸到台灣,台灣是以資本主義為主的一個經濟體,照理說人們都可以去追尋更好的生活,但現實上卻不盡然,食安問題、物價飛漲、高失業率等一堆問題圍繞著我們的生活。政府為保護大工廠,放寬飲食衛生的限制,製造出許多黑心食品;與建設公司、土地開發商掛勾,將交通建設或大型公共設施蓋在鳥不生蛋的地方(美其名是促進地方開發),炒地皮不成,最終成了蚊子館。有太多官商勾結的例子,都是政府為了自己的選票,想拉攏大財團的贊助,而犧牲了我們市井小民,該有的拿不到,甚至會被奪去。
我覺得現今資本主義追求的不光只是金錢等實質上的利益,也包含自我存在的價值。工作,為何工作、我的付出和我的收穫相等嗎?生活,政府知道我們過的日子是如何嗎?房子會一覺起來就被法拍掉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資本主義可以創造好的生活環境,然而,一旦經政府不當的操作下,反而會使得貧富差距加大。總結來說,政府的干預程度多寡、使用何種方法,對於共產主義或資本主義的發展可以有截然不同的結果。
汪庭伃
回覆刪除我覺得這部電影帶我看見了不一樣的資本主義和美國,從小的教育灌輸我們關於自由貿易、全球化的好處和優勢,宣揚著社會主義會讓人怠惰懶散,我相信大多數的我們就默默的接受了這些聲音,覺得自由市場、打破壁壘就是對的、先進的,沒有跟上全球化的腳步就會步向沒落。然而Capitalism: A love story讓我醒悟,其實資本主義真的並不完全的完美無瑕,一開始的資本主義仍運作良好,讓許多的有才者可以嶄露頭角,打破現有階級向上晉升,達到社會階級流動的效果,也創造出了大批的中產階級。但是現在的資本主義已經變調了,商人們為了追求利潤,過度的包裝、美化自身的商品,遮掩商品缺陷,產生嚴重的「資訊不對等」的狀況,讓消費者誤判,而購買了可能品質不甚佳或是非理想狀態的商品。因為資本主義追求利益的特性,加上新自由主義標榜的全球化口號及脫離政府管制,在許多領域已經變成有錢人之間的遊戲,在房地產、股票等的金融保險業更是嚴重,這樣以錢滾錢的方式讓富者愈富,而通貨膨脹、資源分配不均和資訊不對稱等種種的因素,讓M型社會的情況愈來愈嚴重,原本中產階級因資本主義而生,現在卻也因為資本主義而走向凋零。現在的走向是大部分人向下走,少部分人繼續大量的累積他們的財富,而且在這樣的遊戲裡只有上層前1%的人才握有發言權和決定權,這是不對的。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都是民主制度,應該是由民主的力量來決定的才對,明明以民主制度而言應該是99%的人會獲得勝利,因為大家都是一人一票且票票等值。現在的情形這樣一想就會覺得弔詭,但是平日裡並不會有太大的感觸,所以我覺得要適時地跳出框架,多看看書或是聽聽演講都是一大助力,可以幫助我脫離現在所處的情境,幫助我沉澱和思考。
許惠棻
回覆刪除在Capitalism: A love story這部紀錄片裡,探討著現在許多國家所奉行的經濟制度----資本主義,帶給了普羅大眾前所未有的打擊。資本主義,最初的意義是保障私人資本財產以及自由交易而不被政府有形的手所侵害,靠著市場無形的手來調節達到平衡。當時這項主義的發表,似乎是解救了無數因封建制度之下的奴隸平民,造就的中產階級的出現。而現在呢?市場慢慢地被富有的人所掌控,富者越富、貧者越貧,貧富差距的擴大又造成了中產階級的消失,財富的分配往M型發展。乍看之下,怎麼似乎又回到封建只有極富及極貧的社會,不禁讓我苦笑了一下。資本主義所提倡的最低成本最大利益,看似對私人資產是完美的主義,但透過這部影片,似乎不是我們想像中的美好,不是適用於任何人。工廠廠主利用了資本主義創造了最大的利益,因為用最低成本壓榨了藍領階級,然後當利益消失後,便把最大的苦痛轉移給勞工們,工廠倒閉或轉移,然後讓藍領們失業然後失去的家裡的財經依靠。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美國在2008年轟動的金融海嘯,在本次的討論中也占了許多比重。銀行利用對次級信用者的低利貸款借據,一層層的包裝,隱瞞對自己不利的一切,資訊不透明不對稱下,一次次的轉賣轉取暴利,就如金融界在桌面底下玩著無數數字龐大的賭博,這個只有外表而沒有內涵的泡泡越吹越大。當戳破它發現一切只是虛無,泡沫瓦解,金融界賭博輸的企業銀行失去了巨產,有著次級房貸的貧民被銀行強制徵收房屋而成了無家可歸的遊民。「在美國,每7.5秒就有一棟房子被銀行收回」,這個數字看似簡單,卻造就了美國無數層面的崩壞摧毀,而全球化跨越國界把這些崩壞傳播給世界。全球化常被號稱是減低成本造就私人利益,是資本主義的功臣,如今卻讓資本主義所造成的嚴重問題風雨無阻的影響了全世界。
全美國的知識以及財富菁英都聚集在華爾街,利用他們精銳的腦袋,想出複雜難以理解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欺騙剩下大部分人民靠每滴汗水索攢來的血汗錢。為了自己龐大的資產,將其他人相對於自己已是極少財產中在一滴一滴的榨取,這是資本主義造成的後果。影片後來有一點令我眼睛一亮,在這個崇尚資本主義的美國,被認為是「社會主義」的候選人----歐巴馬,當選美國總統。這個矛盾應讓美國國民以及身處世界上的我們該好好深省的一件事。